一年之前,“贾国龙功夫菜”因其“无厨师、无餐具,所有菜都是半成品”而备受质疑。
如今,“贾国龙功夫菜”世纪金源店表现出色。300平米门店,设置104个餐位。周末高峰接待客人700+,翻台七轮多。
从备受质疑,到日翻台7次,“贾国龙功夫菜”要爆发了吗?当人们还分不清预制菜是什么时,西贝已经开始了布局。去年10月1日,贾国龙功夫菜餐厅首店,在北京正式开门迎客,人均100元,开卖八大菜系和西北菜。当时,“贾国龙功夫菜”太过创新,产品线打品类界限,囊括了川鲁粤淮扬等八大菜系的三十多款菜品。更加创新的是,“贾国龙功夫菜”颠覆了人们对西贝以往的体验,首店店内没有锅和灶,所有菜品都是半成品,电磁炉一加热,连着“锡纸盒”端上了桌,顾客可以堂食,也可打包带走。
因其“无厨师、无餐具,所有菜都是半成品”而引发争议,招来众多“差评”。但是“贾国龙功夫菜”强势推进,用门店在不同区域进行了持续测试。今年3月,“贾国龙功夫菜”还在200多家门店开设档口。如今,经过一年的持续迭代,“贾国龙功夫菜”北京世纪金源店已经成形。从北京世纪金源开出的新店来看,一年时间,“贾国龙功夫菜”已经经过了多次迭代,升级色彩明显。一是“贾国龙功夫菜”弱化了“预制菜”,强调了“66道经典中国菜”。
过去是内部视角,强调西北菜和八大菜系。升级之后,锁定消费视角,聚焦家常菜,增加“下饭菜”、“小碗菜”的比例。
有65元的“宁波黄鱼豆腐”,有39元的湖南辣椒小炒肉,也有9.9元的“麻婆豆腐”、19.9元的酸辣土豆丝等。
目前,北京世纪金源店的客单价稳定在65元,成为了亲民的品牌。现在,“贾国龙功夫菜”已经成为世纪金源餐饮区的明星店,人气超旺。300平米门店,设置104个餐位。周末高峰接待客人700+,翻台七轮多。从目前来看,“贾国龙功夫菜”的爆发是未来的趋势。而眼下的火爆,也是“贾国龙功夫菜”摸到了正确的表达方式——就是顺应消费习惯。当初,“贾国龙功夫菜”引发争议,主要集中在餐饮从业者,以及部分消费者。在“贾国龙功夫菜”之前,西贝已经试水众多项目。从西贝燕麦面、西贝麦香村、超级肉夹馍、西贝酸奶屋到弓长张现炒快餐店,创始人贾国龙在近四年以来,不断尝试新品牌新项目,多以失败告终。
在这个基础上,贾国龙功夫菜“无厨师、无餐具,所有菜都是半成品”的特点,从餐饮堂食的逻辑来看,怎么看都不靠谱。
“贾国龙功夫菜”店内没有锅和灶,所有菜品都是半成品,电磁炉一加热,连着“锡纸盒”端上了桌,顾客可以堂食,也可打包带走。与对比一些快餐品牌相比,“贾国龙功夫菜”最开始过于实诚,将产品设置以“预制菜”为主的方式毫无保留的呈现在大众面前,让习惯了西贝“优质优价”的消费者,觉得同宗出品的“贾国龙预制菜”有些名不副实。
虽然,不少快餐品牌也在大面积采用预制菜,但是他们从来不说,不向行业发声,也不向消费者传递这个信息。恰恰是这种不让消费者知情,反而减少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感。而“贾国龙功夫菜”的这次升级,也淡化了这种“冲突感”。如今,贾国龙功夫菜被赋予了新使命,加速实现“全球每一个城市、每一条街,都开有西贝,一顿好饭,随时随地。因为西贝,人生喜悦”的西贝愿景。
回过头来,再来看预制菜市场。可以清楚的感知到:预制菜是未来的趋势,并且是疫情模式下的餐饮最佳出路。第一个:疫情的反复,倒逼餐饮人继续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。而预制菜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:一是出餐快、二是降低原材料成本和降低人工。所有的成品预制菜,利用水煮、炒锅、微波炉等方式由原来的十分钟才能做出的一份饭,现在2分钟~3分钟便可以出餐。除了出餐快,预制菜还极大降低了餐饮企业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。因为使用预制菜,不仅省去了洗菜等环节,商家还可以少雇佣甚至不雇佣厨师。
特别是今年,预制菜已经大规模入侵餐饮业。不仅是快餐店,如今很多知名的餐饮企业也在使用“预制菜”,很多预制菜也通过超市等零售终端和电商等渠道进入了普通家庭。在以往的文章中,我们有提到:线上外卖品牌正在“反攻”线下门店,而线下门店受疫情影响,也在发力线上外卖,做大增量。那么,对于线下门店来说,发力线上外卖,必然就要提高效率。如何提高效率呢?预制菜是一个最佳选项。我们从一线市场了解到的情况是,一些快餐品牌也已经引入了预制菜。同时,还引入的标准较高的锁鲜技术。因此,这些快餐品牌的预制菜在食材、口味上,都表现出色。由此,预制菜又推动了快餐品牌试水外卖专门店。对于此,未来或许“现炒模式”反而前景不妙。